工廠自動化,科技廠的必經之路

宏達電表示要引進「自動化設備」保留「外籍移工」,因為雇用台灣人成本太高了,只好採用「自動化」跟「廉價外勞」。 科技大廠必定會採取自動化生產,鴻海郭董也說機器人產業將超越汽車產業,預期未來5年內8成產線員工可用機器人取代,若5年做不到,未來10年也可做到。

研究報告指出,最快2033年,機器人就會取代中階白領的工作,被點名的包含會計師和房產仲介、零售人員、打字文書。 傳統產業仍然以廉價外勞為主,因為年輕人不願意做,只要機器人越來越便宜,技術越來越普及,雇用外勞成本就會比機器人昂貴,屆時,結構性失業將會大爆發,導致成千上萬人失業。

機器人可以勝任台灣人不願意做的3K產業,各種服務業、餐飲業、金融業,只要人可以做的,都無一倖免,李開復說:這些機器人智慧、高效率、勤奮、不會犯錯,只需供電和網路的成本,就會一年 365 天、一天 24 小時的「上班」。

需要依賴電腦資訊工作的高學歷白領終將被 AI 人工智慧、軟體所吞噬;需要仰賴基層勞工的製造業將被機器人、硬體所取代。機器人是按著人類的形象所設計出來,目的是讓他們可以做任何人類都可以做的所有事情,繼續支撐國家的產業及經濟,將人類從無意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

而機器只工作、不消費,當「關燈工廠」的機器,剝奪畢業新鮮人及求職者的工作機會,最終因缺乏足夠的收入與購買力,使得社會失去消費動能,終將威脅到經濟成長,造成貧富差距擴大。

工作全部由機器人代勞,因此文化必須昇華,藉由「無條件基本收入」,避免大量人類因失業而無法生存,引發社會動盪及危害。

所謂「無條件基本收入」就是讓收入與工作徹底脫鉤,不設置任何門檻,讓每個人都可以維持基本生活。這樣我們可以不再為了謀生,而去從事毫無成就感的垃圾工作。

目的是謀生的勞動,不可能為我們帶來滿足感和光榮感,甚至難以維持我們的生計,絕大多數的勞動都讓人想要逃離,如何落實無條件基本收入,如何實現收入與工作相脫鉤從而造就後工作的未來,這是一個異常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