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宣教的先驅者-馬雅各醫師

馬雅各醫生為英國長老教會第一個派遣到台灣的醫療宣教士,對台灣貢獻深遠,今(2021)年適逢其別世百週年,馬雅各醫生使台灣人民接受現代醫學,幫忙現代醫學在台灣生根。他對台灣醫學教育、宗教及語言方面也有深度的影響。

早期的台灣民生凋敝、醫療落後、癘病猖獗、文盲眾多。多位外籍人士不遠千里而來,憑藉著一股對宗教的狂熱與愛無國界的堅持,對台灣百姓付出愛心、無怨無悔。

馬雅各醫師,蘇格蘭人,1836年3月18日出生,畢業於愛丁堡大學,在學中他不僅完成了醫學課程,也屢修理則學、倫理學、數學及自然哲學(物理學)均獲榮譽。他也在柏林及巴黎的醫學院深造,其博士論文主題是血癌研究。學成後在伯明罕醫院(General Hospital of Birmingham)擔任主治醫師。

1862年,馬雅各醫師毅然決然辭去伯明罕醫院醫生職位,向英國長老教會海外宣教會委員會提出申請,欲成為派往台灣的海外醫療宣教師,當時只有27歲,正值人生黃金時代。

1863年,馬醫師辭別未婚妻及親人,經過了140天船上的艱苦與不適,安全抵達上海,除了幫忙宣教工作,主要的時間跟精神都用在學習廈門和台灣通用的語言。由於當時受到太平天國因素影響,迫使廈門宣教區工作不得不暫時停止。

1864年,馬雅各首先抵達廈門港學習中文。這一年內,除了學習新的語言這一艱澀課題以外,為了後續的傳教事業的順利,馬雅各也與同屬長老教會的宣教士杜嘉德(Carstairs Douglas)牧師,一同搭船到臺灣的打狗港(今高雄港),考察在地的風土民情。這也是他第一次踏上臺灣這塊於文明世界眼中幾乎毫無任何資料著墨過的土地,展開台灣醫療宣教工作。

馬雅各醫師一行人來到台南府城落腳,在看西街(今台南市仁愛街43號)租屋,開始醫療與傳道的工作。但當時夾雜著外國的軍事干預、經濟侵略與不平等條約等因素,因此宣教工作一開始就受到很大的阻難。馬雅各醫師在這樣的背景下,甚至還遭受府城人民的迫害與造謠中傷:傳言馬醫師殺人藏屍、取心挖眼去作藥,致使人民心生不滿,欲威脅攻擊馬醫師一行人。

最後為平息眾怒,馬醫師只好結束在台南僅僅23天的行醫傳道工作,轉往有英國領事館保護的高雄旗後,租屋開設醫館,繼續醫療服務與傳道。1866年馬醫師於旗後創立一間可容納8名病患的醫館,乃是台灣第一間西醫院。幾年後,他在巡撫劉銘傳協助之下,終於得以平安重返台南二老口街重建醫館。

馬雅各醫師認為荷蘭的拼音系統之於閩南語的傳教活動,會有相當性的助益。由於當時的臺灣人民多是文盲,在傳教上有著相當程度的困難,馬雅各為了克服這項難題,於是便開始著手翻譯聖經,編撰廈門音新約聖經。

在聖經的翻譯期間,巨量且龐雜的工作、長期端坐伏案的僵化與不足夠的身體運動,使馬雅各變得虛弱。然而,馬雅各憑藉著對神的堅貞難摧的信仰,精神上安忍且堅定地持續為了宣傳的事工而服務。

1873年,馬雅各終於完成了對於臺灣傳教相當有助益的《閩南語拼音聖經》。馬雅各除了自己翻譯聖經之外,完成以後,更無私捐出了可作為母版的羅馬拼音白話字的印刷機、排字架、鉛字等等印刷工具。這些珍貴的印刷設備,促成了日後臺灣第一家印刷廠「聚珍堂」書房以及臺灣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的成立。

馬雅各醫師贈送給台灣的羅馬拼音印刷機

1911年馬雅各醫生退休後,便回到英國倫敦,安然地度過晚年生活。1921年3月6日,馬雅各於英國倫敦布羅姆利閤目,卸下他的塵勞,安息主懷,享年85歲。

馬雅各對於臺灣的影響,不僅是他一生在臺灣的醫療與宣教事工奉獻。在離開臺灣,返回英國後,他所建立的宣教事工並非就此結束,反而更在後人的接力下如火如荼的展開。在父親的影響下,次子馬雅各二世於1901年來到台灣,加入海外醫療傳道工作。馬雅各父子創立、延續新樓醫院的營運。

也因為有了馬醫師作為台灣醫療宣教的先驅,也造就後來陸陸續續的有許多外國醫療宣教士來到台灣,從事醫療與宣教的工作,馬雅各醫師作為臺灣傳教的先河,對台灣的貢獻實功不可沒,馬雅各至今仍受許多人所感佩。